“十五”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战略
中国国债投资网 作者: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发展司 刘铁男 转贴自: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点击数:87 日期:2001-6-20 9:31:00
“十五”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2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生产大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一些传统产业的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也不乏一批优势产业、重点行业拥有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工业经济体系在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供给条件的改善,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终于告别了工业品市场长期短缺的状况。
当然,在回顾我国工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工业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下运行,再加上体制上的缺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不经济、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能力过剩、整体竞争力差、产业布局失衡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不仅极大地制约着工业潜力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更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
面对21世纪的发展,我国工业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诸多挑战:
从国内方面看,在消除了短缺经济特征后,我国工业失去了长期赖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的国内市场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取向,在90年代进行经济软着陆,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出现后,更加显示了这种战略转变的迫切性。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经济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的今天,尽管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工业仍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整体实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从国际方面看,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进入了一个超竞争时代。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最初10年,我国经济将面临着对外更加开放的前景,这将意味着我国工业要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把更多的工业企业推向国际竞争中,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重要工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在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中,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除上述环境外,我国工业在进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还必须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全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十五”期间,尤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振兴农村经济,开拓农村市场,使9亿农民的消费得以提高。这是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弱化二元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结构调整的进展。
二是城镇化结构调整要以产业为依托。要把工业规模做强、做大,加快工业化进程。否则,不仅城镇化战略难以推进,现有的城镇也将萎缩,特别是以不可再生资源加工和单一产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城市,进行结构调整,发展接替产业尤其紧迫(既包括煤、石油、金属矿山,也包括一些机械制造业为依托的城市)。
三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壮大产业规模,使西部工业在调整中得以发展,是振兴西部经济的关键。
四是扩大就业,增加从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将是我国长期需面对的课题。企业重组和市场的竞争、农业人口的转移均要从劳动力富余的国情出发,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调整结构,培育和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十五”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能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是我国工业做强、做大的关键。
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大工业改组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鼓励企业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并购,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培育和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建设华南和华东地区的大型石化基地,发展石化下游产品;搞好钢铁短缺品种、薄板能力的扩张和产品升级,搞好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钢铁工业的布局调整;加快氧化铝、大型电解铝工业发展;积极贯彻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方针,提高木浆比重,增加高档纸及纸板生产能力;扩大汽车消费,做大汽车市场,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生产和研发基础,更加开放地利用外资,做强我国的汽车产业;依托重大项目和大型工程,促进装备工业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设备制造水平,带动工业升级,重点发展燃气轮机、新型高效发电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化成套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环保设备、新型船舶。
——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的,促进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以食品工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升级。要把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将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并突出高技术含量和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
一是建设开发以青海、云南、贵州磷矿资源为重点的化肥基地。
二是充分利用贵州、广西的水电和矿山资源,建设有色金属基地。
三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内蒙古、四川的稀土资源,建成稀土开发、研究、生产的重要基地。
四是充分利用新疆、四川、陕西、青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石油化工、天然气及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天然气输配设施。
五是结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西部建设植物纤维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此外,依托和发挥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城市的现有产业和研发力量,建设西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继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
|
==文章列印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