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4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601亿美元,同比增长42.7%,比上年同期多增加295亿美元。照目前趋势来看,今年外汇储备年增加额有可能连续第三年创新高。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呢?
市场力量决定外汇储备增减
经过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重新恢复较快增长。当年,外汇储备增加额达到466亿美元,去年又增加了742亿美元,今年可能会再创新高。与此同时,有关部门逐渐减少对外汇收支活动的行政干预,取消审批,放宽限制:便利企业经常项目用汇,允许所有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允许企业购汇还贷和对外投资,大幅提高个人自费出国留学的银行供汇标准,安排银行大量购汇补充外汇资本金和营运资金,等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导致抢购和囤积外汇的现象。相反,迎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扩大开放的压力,我国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加。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短暂而温和的衰退后出现复苏势头,但复苏前景并不明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而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的上升周期。快速成长的市场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是很好的资金避风港,外商来华投资掀起了一轮新的高潮。在去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又比上年同期增长40.3%,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4.3%。
其次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本外币利率倒挂、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的形势逐渐逆转,企业和个人的外汇收支行为发生改变。
目前,香港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人民币(NDF)汇率从1998年危机时的最高溢价上万点,转为贴水1500点左右(即预测一年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15元)。同时,我境内美元存款利率跟随美联储利率不断下调,本外币利差逐渐由负转正。现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高出美元1.417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利率则高出美元2-3个百分点。在市场预测人民币升值,且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高于美元的情况下,境内企业和个人的结汇积极性大大提高,持汇和购汇意愿明显减弱。去年,国内居民个人结汇达到创纪录的1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5倍,而个人购汇却在越来越宽松的情况下下降了50.3%。同时,企业进口不购汇,使用自有外汇或外汇贷款对外支付的现象日益普遍。从去年起,企业国内外汇贷款扭转了前些年下降的趋势,余额比上年末增加了91亿美元,比上年多增加15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余额又增加了148亿美元,同比多增加了101亿美元,同期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增长了3.3%,远低于出口34%的增长速度。
1994年以来的经验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即:管得越松,外汇进来得越多;管得越紧,外汇进来得越少。这种管理力度与管理效果的显著差异表明,外汇储备增减最终不取决于管理,而是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对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行政干预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辩证地看待外汇储备的增加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极大改善甚至是扭转了我国外汇资源短缺的局面,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了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央银行通过收购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还增加了货币供应,支持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抑制了国内通货紧缩的趋势。从微观来讲,在外汇供求形势较好的背景下,随着外汇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企业和个人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实惠。例如,结汇限制放宽,企业对外汇收入拥有了更多支配权;购汇限制放松,企业和个人正当的外汇需求更好地得到了满足。
然而,在外汇供大于求,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大好形势面前,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要关注外汇储备增长的构成,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监测。国际经验表明,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的隐患往往始于资本流入之时。当前我国外汇持续供大于求,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总体情况是正常的,但也有非正常的资金流动。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顺差仅有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3亿美元,增加额仅为77亿美元,不抵外贸顺差的下降。但同期,外汇储备却比去年上半年多增加了近300亿美元。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套利的短期资本流入,渠道有哪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一旦将来国内外形势有所变化,就有可能形成反向流动,造成新的冲击。
其次,要关注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对国内信贷膨胀和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近年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前些年,曾经有力地支持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遏制了国内通货紧缩趋势的进一步恶化。但现在物价止跌回升,如果将来转为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继续维持现行操作,货币政策将会比较被动。据人民银行官员透露,今年4月22日到7月15日,中央银行已投放2350亿元人民币的央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回笼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而且,货币投放过多已引起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M2)增长了20.8%,人民币贷款增幅也高达23.1%。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已引起了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国内信贷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信贷过度扩张很可能意味着加剧资产泡沫或刺激低水平重复建设,意味着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
第三,要关注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可能刺激短期资本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国内外汇供大于求,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在本外币利差较大,市场又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套利资本可能会千方百计流入境内结汇成人民币,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外汇供求失衡的压力。同时,某些海外势力以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为借口指责中国操纵外汇,鼓噪人民币币值重估,威胁对我制造贸易摩擦。
总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既有利也有弊,当前外汇供大于求的形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十六大明确指出,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出发,抓住当前外汇收支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趋利避害,加快涉外经济政策调整,及时转变奖出限入、宽进严出的传统观念,适当增加进口,扩大资本流出,积极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