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世界经济:大调整时代的一次强震
 http://www.bond-china.com  2002-9-20  中国国债投资网   
 
  世界经济在进入新世纪后形势急转直下,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萎靡不振,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恰巧于此时发生的“9.11”事件,似一次强震,加剧了这种动荡。


  美国经济霜打秋叶
 

  新世纪第一年,美国经济经过10年持续增长之后已成强弩之末,渐显衰退症状,据当时公布的数据,2001第三季度美国GDP转为负增长0.3%。“9.11”事件于此时发生,给人的印象,似乎是“9·11”事件把美同经济推到了“锅底”,陷入了衰退。但当人们从恐惧的阴影中走出,对此后一年中陆续发布和修正的一些经济数据加以理性地分析,发现它不是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直接元凶,只是延续美国经济衰退的因素之一。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陈凤英研究员说,从美国商务部最新修正的数据看,去年一至三季度美国GDP都是负增长。按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即为衰退的规定,去年7月份美国经济就已经进入衰退。因此,从修正的数据看,“9·11”事件并不是衰退的直接原因。这一点基本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共识。
 

  但“9·11”事件这层霜打在美国经济这片秋叶上不可谓不严厉,其消极影响很快使得以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罗肇鸿研究员将其归纳为二个方面:
 

  一是使投资不振。“9·1l”事件给美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股市市值损失约7万亿美元。由此而来的投资不振,延长了衰退期。二是反恐开支大幅增加,使预算受到影响。反恐使美国政府的财政盈余消失,转向出现赤字。美国预算出现几年的亦字,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会较大。三是对股市的影响,导致资本的净流出。美国股市大幅缩水,促使资本外逃,总的估计可能有几千亿。今年美国吸引外资已经大量减少,估计也就1000亿左右,只是前年的1/3。
 

  陈凤英说,美国股市下跌从2000年3月就开始了,投资者的心态在“9·11”事件之前已基本复归平静。但“9.11”事件的发生又一次造成了普遍的心理恐慌,毕竟它是发生在美国本土最大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打击了人们的安全感。此前人们觉得美国是最安全的,是投资者的乐园,但“9·11”事件让人感到它并不是绝对安全的。“9.11”事件造成的恐慌心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调整。
 

  连带效应波及全球


  由于美国GDP占世界GDP近31%,过去5年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美国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4,其股市市值占全球股市市值约45%。经济全球化的支撑——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一个国家经济的负面消息很快就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消极影响,加上资本的全球化,已经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化。由于资本流动速度加快,美国股市的下跌很快就影响到了全球股市。因此,在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情况下,美国经济正向更能左右世界经济走向,从而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甄炳禧认为,“9.11”事件对于欧洲、日本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们和美国经济的连带性。如“9·11”事件对民航、保险等产业的影响,波及到了欧洲。日本经济近10年来一直是处于低迷状态,它和美国经济,东南亚经济的关联度都比较大。罗肇鸿说,世界经济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下滑,当时还不是很明显。2001年美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开始进入了衰退期,在其影响之下,刚有点复苏苗头的日本经济又陷入衰退,欧洲经济也呈现出疲软之态,整个世界经济就下来了。这个时候发生“9·11”事件,更是雪上加霜。
 

  “9·11”的“破窗效应”
 

  “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它并没有进一步陷入更大的衰退,而是很快走出了阴影,进入缓慢复苏的状态。
 

  甄炳禧认为这首先得益于“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危机处理的举措:一是很快拿出了550亿美元进行救灾、安全开支和扶持陷入困境的航空业。二是美联储迅速联合欧洲国家央行、英格兰央行、日本央行,联手向金融市场注资900亿-1000亿美元,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三是“9.11”事件之后美联储连续3次降息,以稳定股票市场,支撑消费者信心。四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美国出兵阿富汗并很快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对于恢复消费者信心起到一定作用。另外几个原因是,消费开支有比较强劲的增长,美国联邦政府及州、地方政府财政开支增长比较快,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增长超过10%。美国企业调整存货,增加存货为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5%的贡献率是30%。
 

  陈凤英将此归纳为“破窗效应”,就是说你的窗子破了,就得补,就要支出。由于“9.11”事件引起的“破窗效应”,美国财政开支增加,消费增加,把美国经济从衰退中向上拉了一把。而在此前,布什政府已经公布了一个为期10年的以促进消费为目的的减税计划,总额为1.35万多亿美元。这个减税计划从2001年7月后已开始实行了。
 

  对于美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减弱,陈凤英和甄炳禧都认为主要原因是一系列美国企业会计丑闻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甄炳禧认为,美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增长减速还有几个因素:第一、纽约会议委员会最近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经济6,7月份的先行指数是下降的,这预示着今年后半年的经济增长将放缓。第二、美国政府一再扬言要打击伊拉克,这也是影响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9.11”事件后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出于拯救经济的需要,也出于反恐斗争的目的,以及“9.11”事件后连续发生多起公司会计作假案件,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和监管经济活动的措施。这对一向以自由经济制度自夸的美国而言,不啻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陈凤英说,在去年底今年初,美国政府首先出台了一个反洗钱的法案,对它认为与恐怖组织、恐怖分子有关联的资金来源进行控制,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也表示跟它配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资金加强控制。其次是加强对人员的控制,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现在去美国拿签证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对亚洲这块还好,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就更严了。再次,对物流的控制,比如对用于进出口贸易的集装箱的限制,防止恐怖分子利用它搞恐怖袭击。另外还加强了对敏感技术出口的控制,防止流入所谓的邪恶国家,被恐怖分子掌握。此外,在最近出现多起企业丑闻后,美国政府通过了一个法案,对上市公司加强监控。当然,美国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制不是计划经济意义的管制,而是加强了宏观控制。原来是不设防地进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建设,现在要设防了。
 

  罗肇鸿认为,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始于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的几次衰退,也是通过政府干预才走出来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少见,比如法国国有经济就占25%之多,日本是典型的政府干预型市场经济,北欧国家都强调政府的作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政府干得好,就能力挽狂澜。但美国政府的干预,不是直接代替企业,而是通过立法,以制度来规范经济,是发挥国家的作用。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9·11”事件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另一个新动向则是,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1年全球贸易的增长率从2000年的12%降到2%。“9·11”事件给2001年第四季度的全球贸易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2%的年增长率也未达到。与此同时,世界尤其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这是否意味着世界贸易领域正在酝酿新的变化?
 

  陈凤英认为,去年美国的贸易和投资都有所下降,“9·11”事件对此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直接的。去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经历了一个二十年来的低点,外国直接投资去年大约下降了40%-50%,流入美国的资本减少了60%。这是全球经济萧条引起的。美国是全球产品的最终消费地。去年美国经济萎缩导致进口负增长,这对于包括欧洲和亚洲来说都增加了出口的难度。
 

  甄炳禧认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是最近才有,而是由来已久。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其两面性:即鼓吹和奉行贸易自由主义,同时在80年代又抛出“公平贸易政策”。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实际上实行的是“公平贸易政策”,比如钢铁贸易保护,主要是针对欧洲和日本,5月份出台的农业补贴法,将补贴本国农业1500亿美元,而实际上欧盟的农业补贴也很厉害。
 

  陈凤英认为,虽然“9.11”事件之后美国采取了更多的保护主义措施,但这和“9.11”事件没有必然联系。在经济扩张时期,购买力比较旺盛,它可以无限制地进门外国产品,市场是开放的。而经济衰退时的情形则不一样,从年初的钢铁贸易保护到后来新农业法出台,可以明显看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不光是在美国,在亚洲、欧洲也同样存在。因为全球经济也在衰退之中,为了促进自己的经济,就要采取保护措施,增加出口,限制进口,这在提高进口关税、制造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
 

  罗肇鸿认为,经济衰退加上外资撤出、赤字增加,因此美国政府就要迎合国内贸易保护的要求,但是不能据此说美国会走上贸易保护主义的路子。这个政策不会太长久,钢铁贸易战也好,农业补贴法也好,最终都会通过各自利益的让步达成妥协。
 

  国际资本路在何方
 

  “9.11”事件对美国的股市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引发了全球股市的下跌,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损失,但是当时美元汇率经过短期震荡后又呈强势,直到今年3月才开始走弱。对此,陈凤英认为,去年美经济出现下滑势头,贸易逆差明显扩大,“9·11”事件后美联储将基础利率降到1.75%,为40年来的最低,美元应当是应势走贬。但由于美国政府坚持美元坚挺政策,去年美元不但未走贬而是逆势走挺。直到今年上市公司丑闻曝光,欺诈行为被揭发,投资者开始撤资,美元出现了贬值。此时,政府没有去扶持,有让其“顺势下滑”的意思。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已经加大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现在美元疲软可能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传播到世界各地。陈凤英说,从1995年以来,美元价值被高估了30%,现在美元汇率下跌10%左右,对世界经济是有利的。因为世界经济的风险可以因此而降低,高估的价值总是要降下来的,若美元急剧贬值,将对世界经济造成相当的危害。现在美元疲软促进了美国的出口,美国第二季度出口增加11点多,进口也在增加,今年一、二季度进出口都是净增长。
 

  “9.11”事件后流入美国的资金减少了,现在美元汇率呈弱势,出现了国际资本外逃的现象。对此,陈凤英认为,这有“9·11”事件的原因,表现在“9.11”事件后人们感到美国也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样安全,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出现资本净流出,主要是企业丑闻引起的。造成投资减少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跨国并购减少。关于未来国际资本的走向,罗肇鸿认为,这次部分国际资本撤出美国是暂时的,是避险,因为现在还没有哪个地方能够代替美国市场。东京不行,香港、新加坡容量有限,欧洲市场也只是在观望。谈到公司作假,他说其实美国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比其他国家要少,安龙、世界通信等公司出事后,美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防止做假账。如果说国际资本对美国市场失去信心,目前还不能下这个结论。
 

  全球化趋势没有逆转
 

  “9.11”事件与世界贫富差距拉大有一定的关系,甄炳禧认为,关于恐怖主义,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导致的分化严重是个重要的根源。另外一个就是霸权主义政策,比如在巴以政策上对以色列的偏袒。还有一个就是美国推行以实力为基础的对外扩张政策。陈凤英认为,说由于贫富差距拉大造成恐怖主义,理由是不充分的。美国的强权政治是一个因素。罗肇鸿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拉大,出现了众多的弱势国家和弱势人群。据统计,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只有100美元,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是45600美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同时,世界贫富差距在拉大,那么“9.11”事件是否会逆转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甄炳禧认为,参加全球化的国家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至少贸易可以扩大,可以比较容易地吸收外资。全球化有三次高潮,前两次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得到好处,80年代以来,有20多个发展中国家总计30亿人口积极参与了全球化,从中得到的好处是很多的,人均GDP高于没有参加的发展中国家,也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全球化也会出现马太效应。富裕的国家、经济状况好的地区,竞争力强,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不发达的国家,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的报酬很低,相对处于被剥夺的地位。但是,不参加全球化,就会被边缘化,连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陈凤英认为,全球化是美国推动的,有的东西已经被美国化了,不光是发展中国家,就是一部分发达国家也没有从全球化中得到多少好处,它们的穷人也反对全球化。这是美国需要反思的。全球化应注意保护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资源,解决好公平、公正问题,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当然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检讨自己能不能适应全球化。日本其实也未很好地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问题,并没有从中得到明显好处。北欧国家经济发展比西欧国家好,它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


  虽然全球化趋势不会发生逆转,但其发展速度可能会因“9.11”事件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对付恐怖活动而减缓。
作者:   来源:瞭望  录入:xtatm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债市新年满堂红[2005-1-7 9:23:00]

  • 热点聚焦浮动利率债券究竟如何估值[2005-1-7 9:22:00]

  • 江淮转债修正转股价已成定局[2005-1-7 9:21:00]

  • 央行本周净回笼资金380亿元[2005-1-7 9:19:00]

  • 国开行组建2005年金融债承销团[2005-1-7 9:18:00]

  • 交易所债市 各路现券集体收红 转债呈现触底迹象[2005-1-7 9:17:00]

  • 银行间债市 市场热点继续扩散[2005-1-7 9:16:00]

  • 拆借市场 成交放量 利率大涨[2005-1-7 9:15:00]

  • 短期多头趋势已基本确立[2005-1-7 9:14:00]

  • 基金去年首发1853.8亿份[2005-1-7 9:12: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234.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