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大幅降息还会奏效吗
 http://www.bond-china.com  2002-11-13  中国国债投资网   
 
    去年美联储11次大幅度降低利率,曾经有效地抑制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势头,今年年初,美国出现了较强的复苏态势。但最近几个月来,美国经济复苏却迅速减缓,商品价格持续下降,人们开始担心美国经济可能会再次陷入衰退。尤其是近几周美国的销售、生产、就业和消费者信心大幅下降,企业开始收缩其投资活动。在这种环境下美联储再次调低利率,市场担心为时已晚。并且,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低到1958年来的最低水平,贴现率已经下降到美联储从1913年创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短期利率也已经接近于零,货币政策还能够奏效吗?美国会不会像日本那样陷入流动性陷阱呢?

  首先,美国这次调息为时不晚。因为从当前的数据看,美国经济并不是四面楚歌。美国经济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为3.1%,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美国的房产价格仍然不断上升,抵押贷款也不断增长;美国劳动生产率强劲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企业赢利开始回升。美联储这次降低利率的主要考虑是,美国与伊拉克发生战争的不确定性及其相关的地缘政治风险,正开始抑制美国的支出、就业和生产,从而可能会加速经济增长的减缓。通过货币政策的刺激,尤其通过将名义利率目标定在通货膨胀率之下,使实际利率变为负数,美国经济能够获得强大的刺激以便克服当前的疲软局面。这相当于给美国经济购买了一个保险,以防范不确定的地缘政治风险。

  其次,美国经济不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的教训说明,当名义利率接近于零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将失去效力。由于目前美国的短期利率离零利率不远了,人们自然担心传统的货币政策还有没有作用。但我们注意到,尽管美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后的问题,但是美国的经济状况与日本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在美国更加灵活和更具有竞争性的经济中,市场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过剩的生产能力能够迅速得到消化,资本能够迅速得到重新配置。目前美国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全,证券市场仍然能够有效运作,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日本却失去了健全的金融体系。此外,美国经济比日本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进行融资。资本市场与银行不同,它会迅速对资产重新定价,而不像银行那样总是尽可能将问题拖延。由于日本存在问题的银行很多,难以进行新的贷款,日本的经济复苏受到了抑制。因此,与日本不同,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美国的政治体制也要比日本灵活,能够更好地支持经济政策的实施。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次调息将是今年的最后一次。由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曾经多次在1%以下(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因而利率下调仍然存在空间。自今年8月以来,美联储认为美国未来主要的风险是经济疲软,但是11月6日美联储宣布,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风险将是平衡的。这意味着,除非发生重大的经济冲击,近期美国将不再调整利率。

  当然,近期美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大量的潜在风险。货币政策也不是美国刺激经济复苏的唯一药方。由于共和党在最近美国国会的中期选举中获胜,共和党在50年来第一次同时控制了白宫、参议院和众议院,因而,小布什政府还可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新一轮减税,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以便为自己后年的大选做准备。
作者:宋国祥   来源:中国证券报  录入:xtatm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杨凯生:只要够格都可参股工行[2006-1-9 11:05:00]

  • 今年首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亮相深圳[2006-1-6 10:29:00]

  • 盖茨与巴尔默赌城“对决”[2006-1-6 10:28:00]

  • 中国社科院黄皮书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略高于2005年[2006-1-6 10:26:00]

  • 湛江海关去年税收首次破百亿[2006-1-6 10:20:00]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引入公允价值计量[2006-1-6 10:18:00]

  • 上证指数挺近千二关口[2006-1-6 10:18:00]

  • 节后资金又充裕市场利率可能再度下降[2006-1-6 10:07:00]

  • 中银基金投资总监苏淑敏:2006年将是热身年[2006-1-6 9:48:00]

  • 2006年中国股市:还有什么值得期待[2006-1-6 9:47: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