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美国企业高层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下降
 http://www.bond-china.com  2003-4-9 9:34: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几个月,美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就有所减弱。

世界大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宣布,第一季度首席执行长信心指数跌至53,去年第四季度指数曾从此前季度的54升至58。 >
首席执行长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指数也从此前季度的52降至40,对未来半年经济形势的预期指数从63降至60。

世界大企业联合会经济学家Lynn Franco在新闻稿中表示,首席执行长信心指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恐怖活动的威胁、能源成本上涨以及经济消息疲弱。

今年第一季度,预计员工招聘水平下降的首席执行长们占接受调查人数的47%,高于上个季度的29%。不到16%的人预计招聘形势好转,低于上个季度的28%。

世界大企业联合会称,阻碍招聘回升的最大因素是不断增高的医疗成本,而非企业对供求状况不匹配的担忧。这项调查结果已由最新数据证实。政府上周五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3月份美国就业人数减少108,000人,2月份该数据减少了357,000人。

首席执行长信心指数下滑与消费者信心疲软如出一辙。而前者更令人担忧,因为这表明商业投资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好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官员多次表示,经济持续反弹的前提是投资反弹。

以上诸多因素相加给Fed带来了新的坏消息。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预计短期内Fed会继续维持利率稳定,在战争结束及经济形势明朗之前,Fed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

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必太在意目前的种种不利因素,很快Fed会不得不再次加息提振经济,而鉴于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偏低,加息的负面影响会很低。

美国2月份批发库存增长0.3%

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周二称,虽然石油库存大幅下跌,但2月份批发库存增长0.3%,经季节因素调整后达到2,895.4亿美元。1月份批发库存没有变化,而之前预计将会降低0.2%。

2月份的库存增长超出预期。经济学家曾预计2月份的库存将与1月份持平。

报告显示,2月份批发销售额增长了0.5%,经季节因素调整后为2,381.5亿美元。1月份销售额增长了1.4%,高于之前预计的1.0%。

报告称,存货销售比率2月份保持在1.22,与1月份修正后的数字相同。

2月份非耐用品库存下降0.3%,其中石油库存继1月份下降2.0%后又下跌6.2%。2月份化学制品库存下降0.7%,服装制品库存下降1.2%。但纸制品库存增长了1.6%,药品库存也增长了2.2%。

2月份非耐用品销售额增长2.4%。其中石油销售额增长13.2%,是自1994年1月以来的最大月度增幅。

2月份耐用品库存增长0.7%,1月份为减少0.1%。其中木材和汽车库存增幅最大,分别增长1.9%和1.2%。

然而2月份耐用品销售额却下降1.6%,1月份为增长1.0%。2月份汽车批发销售额下跌了4.3%,是自1997年12月来的最大月度跌幅。

在截至2月份的12个月内,批发库存增长1.8%,批发销售额增长6.2%。
 
作者:   来源:华尔街日报  录入:xu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杨凯生:只要够格都可参股工行[2006-1-9 11:05:00]

  • 今年首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亮相深圳[2006-1-6 10:29:00]

  • 盖茨与巴尔默赌城“对决”[2006-1-6 10:28:00]

  • 中国社科院黄皮书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略高于2005年[2006-1-6 10:26:00]

  • 湛江海关去年税收首次破百亿[2006-1-6 10:20:00]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引入公允价值计量[2006-1-6 10:18:00]

  • 上证指数挺近千二关口[2006-1-6 10:18:00]

  • 节后资金又充裕市场利率可能再度下降[2006-1-6 10:07:00]

  • 中银基金投资总监苏淑敏:2006年将是热身年[2006-1-6 9:48:00]

  • 2006年中国股市:还有什么值得期待[2006-1-6 9:47: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