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致推算,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约持有2.4万亿元中长期固息券,利率稍有风吹草动都会让商业银行的盈利受到打击
近一周以来,随着加息预期的明显降低,债市大幅反弹,这让大量持有长期固息债券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松了一口气。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已进入加息周期,升息是早晚的事,利率稍有风吹草动都会让商业银行的盈利受到打击。
巨额债券在身
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发行的债券余额为38331亿元,其中国债余额为22604亿元,政策性金融债余额为11650亿元,企业债券余额大约为1700亿元,其他品种(包括央行票据)为2377亿元。可以看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构成我国债券的主体,约占余额总规模的90%。这些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90%以上都是7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国定利率债券,也就是说,我国债券余额中80%以上都属于中长期固息券。
如此庞大的中长期固息券主要持有人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大量中长期固息券。以建行和中行为例,根据2003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两家银行的债券投资分别达到了8260.27亿元和7580.61亿元,分别占各自总资产的23.24%和24.14%。其他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和农行的债券投资也基本相当。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约持有3万亿元的债券,其中中长期固息券约占2.4万亿元左右。
加息意味缩水
在我国步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如此巨额的中长期固息券,其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由加息带来的债券资产大幅缩水。假定央行决定升息25bP(为历届利息变动的最小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10年,久期为7年(根据历年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情况可以基本认定这种假设具有合理性),我们可以计算出所持债券理论上会有大约1.5元的跌幅,也就基本意味着这些债券要下跌1.5%,可以计算出:在升息25bP的情况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大约损失360亿元人民币。而2003年度建行和中行净利润才分别只有4.11亿元和45.87亿元。
创新化解风险
但从宏观经济增长形势来看,我国已步入加息周期,升息只是早晚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化解大量持有中长期固息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必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通过创新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发债主体应当勇于承担责任。前些年发债主体在发行债券时过多的考虑降低发行成本,没有考虑利率风险问题。我们建议,一方面发债主体在发行债券时对利率风险问题多加考虑,在升息周期的大背景下多考虑发行短期券、浮息券以及与通胀挂钩的通胀指数债券等等;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新换旧的方式发行浮息券置换出国有商业银行手中的中长期固息券,从而达到化解存量债券利率风险的目的。这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已有先例,只要加大置换力度和范围,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必将会大大降低。
其次,进一步推动买断式回购交易方式的发展。买断式回购具有一定的做空机制,能够为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者提供回避利率风险的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于今年5月份开始正式实施,上证所买断式回购的交易方案也已上报证监会。相信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利率风险。
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远期和期货交易,建立起完善的做空机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期货交易可以有效地回避利率风险。从长期发展来看,推出金融产品的期货交易方式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们不妨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和实践,等条件成熟后推广。 |
作者:泰阳证券研究所 贾飙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录入:zoq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