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银国际成功担当了亚洲开发银行10亿元的熊猫债券的主承销商。这是境内券商第一次尝试主承销境外机构发行债券的业务。此次熊猫债券的发行过程与以往国内债券发行有何不同?将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意义?记者就此专访了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叶长远博士。
记者:首先,请介绍一下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称ADB)本次熊猫债券发行情况及其意义。
叶长远:本次熊猫债券的发行,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为市场提供高质量债券、提升机构投资组合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ADB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和惟一的多边国际开发机构,其作为发行人的债券信用等级是国际最高等级的。中银国际、发行主体通过研究分析,以及与市场投资者的沟通后,将发行利率确定在3.34%。这个定价满足了发行主体和投资者的需求,并且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熊猫债券3.4%的票面利率相比低了6个基点,帮助ADB在10年内省下600万元利息,降低了筹资成本。
在发行过程中,投资机构认购相当踊跃,超额认购倍数达到2.815倍。但是,这期债券基本上分配给了有真正投资需求的投资者。从机构认购状况来看,分布较为平均。具体而言,国内银行认购了39%,国内外资银行认购了31%,保险公司则占15%,基金等机构则认购了剩余的15%。
记者:此次中银国际首次担纲了国际发行人的债券承销,这与平常国内债券承销相比有何不同?从中可以为中国债券市场提供哪些可资借鉴之处?
叶长远:最大的不同点是,ADB对承销手续费、债券票面利率等融资成本的要求比较严。这是因为,ADB的宗旨是扶持成员国、特别是其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债券的发行必须通过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尽可能降低ADB的筹资成本。
但是,与此同时承销商还需兼顾市场的投资需求,在市场可接受的价格范围之内进行融资。目前国内债券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10亿元规模的债券根本满足不了投资者的需求,如果真的采取竞标方式,则债券发行利率可能更低,甚至跌破3.3%,但这显然不利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这次债券发行所带来的收获是理念上的,即作为承销商要善于在市场中营造多赢的局面:一是平衡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二是要确保债券分配到有真实投资需求的客户手中。
记者: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既能降低发行人的筹资成本,同时又能把债券分配到有真实需求的投资者手中?
叶长远:该券发行采用簿记建档的方式,其过程分路演、簿记、分配三个阶段。
通过与投资者面对面信息交流,逐渐辨析出实际市场群体,同时确定了定价区间。由于这个价格区间,是发行主体、承销商和真实需求主体等多方共同参与下得出的公允价格区间,因此在接下来的簿记过程中,可以有效屏蔽掉市场非理性投标和代投标行为,确保了订单真实性。
记者:本次熊猫债券发行方式变化对券商等中介机构意味着什么?
叶长远:簿记建档这一市场化发行方式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其功能。主承销商能力高低将体现在协调上,即:如何平衡发行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对投资者进行判断等等。但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中介机构的价值,为券商打造了一条新的盈利通道。
因此,债券市场的中介机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债券市场发行更加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方式都有较大创新或者说改进的余地,部分券种发行定价并没有反映出市场的真实水平。同时,对于券商而言,其中也蕴涵了较大商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