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2006:债市哪些创新可以期待
 http://www.bond-china.com  2005-12-8 9:05: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展望即将到来的2006年,债券市场会否延续今年的改革创新势头?会发生哪些给债市带来变化的新鲜事?

    ------投资者队伍有望进一步扩容。目前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已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法人机构投资者,也包括商业银行授权分行、外国银行分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投资者。但是诸如企业年金、证券公司推出的"集合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开发的"信托产品"、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财品种、保险公司的特别险种、非法人资格的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大量的非法人类的投资集合性资金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条件和程序尚处于调研之中,相信不久即可规范、有序地进入市场。如此,势必意味着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储蓄国债有可能面市。据媒体报道,财政部可能于明年3月推出储蓄国债新品种,希望用这种符合国际规范的国债品种取代现有的凭证式国债。而2004年财政部推出的两期电子记账凭证式国债实际上就是储蓄国债面市前的一次战前演练,不仅开创了我国采用电子记账方式向个人发行不可流通国债的先河,而且为构建储蓄国债管理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债券市场将面临突破。年内,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一个关于企业债市场发展的演讲,直陈企业债券市场历史发展中的"一打"失误。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的高级官员也就推进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发表讲话。事实上,今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已经突破了预定的额度。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企业债券市场突破在即。另一方面,自从01中铁进入银行间流通以来,至今已有5只企业债券获准在银行间上市流通,银行间市场可流通的企业债队伍扩容潜力巨大。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已然形成。

    ------外币债券市场稳步发展。自从国家开发银行于2003年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美元债券以来,至今已有境内美元债券余额26.3亿,发行主体增加了进出口行,债券只数达到6只。从2003年和2004年美元债券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呈现出成交稀少的特点。相信随着债券规模的扩大、发债主体的增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美元债券市场的发展行将提速。

    ------信用评级市场将成为制约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非政府信用债券的不断丰富,信用评级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其公信力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将对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日前五家评级机构进行信息披露的举措以及未来评级市场将建立评级机构筛选机制的消息,都将是促进评级市场更加规范、增强市场透明度的有益尝试。

    ------为提高承销商认购债券积极性和确保其理性投标以及促进二级市场现券交易活跃度而采取的预发行制度在新的一年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大。

    ------随着披露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市场份额将面临重新洗牌。

    ------证券借贷等衍生金融产品也将加快研究推出的步伐。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作者:刘铁峰   来源:  录入:jessie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投资需求升温 四季度债市有望迎来集中供给期[2012-8-24 11:27:00]

  • 央行:债市累计发债7056.2亿 同比下降28.5%[2011-3-25 17:58:00]

  • 欧盟扩大援助金现分歧 法国或成债市攻击新目标[2010-12-6 17:48:00]

  • 股市暴跌债市受伤 创2007年开市以来的最大跌幅[2007-2-28 15:25:00]

  • 迫于金融管理当局压力 欧盟放弃提高债市透明度[2006-11-23 14:39:00]

  • 日债市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国债拍卖 利率可能1.2%[2006-10-12 16:55:00]

  • 债市无忧房产受益[2006-8-25 16:06:00]

  • 央行进一步紧缩可能性较小 债市有望企稳回升[2006-8-2 17:34:00]

  • 债市将维持弱势格局[2006-7-18 10:50:00]

  • 加息预期促债市下跌0.1%[2006-7-17 15:48: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90.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