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11月份我国居民
&nb;sp;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了0.3%。CPI的持续快速回落,使一度沉寂的"通缩论"再度抬头,"通缩"与"非通缩"之争硝烟再起
北京消息11月CPI涨幅的继续明显走低,让"通缩"与"非通缩"之争再次升温。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通缩"和"非通缩"的争论便不绝于耳。
在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一句"中国将带领全球陷入长期通缩"之后,"通缩"二字便开始频频见诸报端。尽管"通缩派"们有着诸如产能过剩的出现、PPI 涨幅回落明显等种种理由,但持相反观点的"非通缩派"们却毫不示弱,对以上理由予以了一一回击。中国经济是否出现或将出现通缩的争论也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日渐升温。
时至今日,通缩派与非通缩派之争仍在延续。
通缩派们认为,产能过剩、PPI 下跌的压力以及CPI持续回落三大理由是中国经济出现通缩或将出现通缩的有力证明。
通缩论的三大观点
首先是产能过剩。这种观点认为,过去几年中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将导致产能在未来两年中集中释放,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这些过剩的产能正是引发通缩出现的诱因。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2004年,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44%的水平。进入今年以来,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等种种消极后果开始显现,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从近期国家发改委的一系列表态及动作来看,产能过剩所覆盖的行业正在进一步扩大。继钢铁、电解铝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后,电力、水泥、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进一步凸现。
第二种观点则是从PPI 涨幅回落的角度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证。目前,我国的价格传导机制并不十分通畅。从PPI数据来看,产业链条中的终端产品及中间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了回落,但是还未传导至上游产品的价格上。但是,根据价格传导机制的运行规律,中下游产品价格的下降迟早会传导至上游产品上来。而这将会进一步加大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跌压力,使经济陷入新一轮的通缩。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目前物价回落的幅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落入了通缩的警戒区。这一定会对经济产生损伤,从而导致经济出现通缩。
在经济是否出现通缩的争论中,非通缩派则通过对PPI和CPI的具体判断对通缩派予以了针锋相对的回击。
非通缩论的主要观点
观点一:产能过剩只会导致通缩压力。尽管产能过剩被视为是中国经济将出现通缩最广泛的理由,但也有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这种观点指出,产能过剩的出现使中国经济面临着通缩风险,而政府将通过保持低利率水平来抑制这种风险的加剧,从而继续导致产能过剩的出现。从这一经济循环来看,产能过剩只会给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通缩压力,但并不会导致真正通缩的出现。
观点二:CPI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持有此种观点的非通缩派认为,尽管目前的物价水平同比增长显著下降,但目前的资源价格及能源价格还是不合理的,很多价格仍处于控制之中。如果能按资源稀缺的程度来调整能源价格、资源价格及很多服务价格的话,中国经济还可能面临着通胀的压力。
另一方面,从目前中国情况看,CPI在1%~3%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区间,超过3%一般认为出现通胀,超过5%就有比较高的通胀;低于1%则视为通缩。目前我国CPI增幅平均值为1.8%,仅有一个出现了低于1%的情况。总体来说,CPI增幅处于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区间。因此,不能以CPI单一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逐渐下降作为判断依据。 |
作者:记者 商文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录入:jessi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