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债券招标3天之隔两重天 收益率相差48个基点
 http://www.bond-china.com  2006-4-18 16:26: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业内人士认为,预期的明朗导致投资者对债券后市进一步看淡。上周五和本周一,先后有两只3年期债券发行,仅仅因为上周五下午出炉的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两只债券的招标结果却大相径庭,国债利率大幅低于预期,而农发行金融债的利率却明显高于预期,国债和金融债的利差扩大到创纪录的48个BP。
  自3月中旬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提示市场关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水平以来,有关准备金率上调的传言一直不绝入耳,由于实际的金融运行数据没有出来,所以最初时市场尚处于将信将疑阶段。但从上周一开始,媒体有关流动性收紧的预期逐步趋于一致,债券市场的表现也变得谨慎起来;不过资金宽裕机构仍把市场的下调当作吸货的良机。这一点在上周五的3年期国债招标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由于是市场敏感时期,在该券发行前,机构对其定价分歧极大。从最终的招标结果看,看多机构占了上风。2.12%的中标利率比二级市场同类品种低了10个BP左右,也低于此前市场普遍的预期。本期债券的认购倍数为2.29,处于近期较高水平,商业银行是其绝对认购主力,但当日的二级市场不涨反跌,说明绝大多数投资者对该券收益率并不认可。
  当日下午出炉的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坚定了市场对央行将紧缩流动性的预期。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债券市场不仅在短期内存在下跌的压力,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受到基本面变化的冲击。本周一,交易所债市的下跌明显加快,上证国债指数收盘报109.61点,跌幅0.17%,这也是交易所债市的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从3月20日以来,上证国债指数在涨跌反复中累计下挫了0.76点;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也大幅上移,从收益率曲线的结构变化来看,3到5年期的中期品种收益率上升最多,普遍上升10BP以上,而1年以下的短期品种收益率则有所下降,这样,收益率曲线前端愈加陡峭,而中期和长期之间则有所平坦化。
  昨日的一级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在3年期国债招标结果出来后,按照以往国债和金融债的利差水平,市场曾预期农发行3年期金融债的利率将在2.35-2.40%之间。但新出炉的金融数据彻底改变了市场的预期,2.60%的中标结果让市场大跌眼镜。因为该利率水平比上周五的同期限国债整整高出了48个BP,也远高于国债和金融债20个BP左右的惯常利差水平。150亿的计划发行额只吸引了211.7亿的认购资金,使得本期债券的认购倍数仅为1.41,创出近期新低。
  商业银行同样是本期债券的绝对认购主力,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南京商行和淄博商行等中小银行表现也同样抢眼。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以10.2亿的认购量排在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首位。
  业内人士认为,扣除税收因素,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信用水平基本相当,20BP左右的利差水平尚可接受;而目前两者的利差水平上升到48BP,将市场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宽。究竟是国债的收益率定得过低,还是金融债的收益率定得过高,市场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达到以往的利差平均水平,国债价格进一步下跌似乎变得不可避免。
作者:黄宪奇   来源:中国证券报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央行2月报告显示长债收益率低收益率曲线扁平化[2006-3-16 9:17:00]

  • 巨资热捧 最短端收益率尘埃落定[2006-3-16 9:13:00]

  • 收益率短端利差等待考验[2006-3-15 9:13:00]

  • 宽裕资金拉低国债收益率 收益率曲线扁平化短期难变[2006-2-21 9:15:00]

  • 逼近历史最低收益率 债市收益与风险对等[2006-1-24 10:07:00]

  • 巨资之下 收益率逼近历史大底[2006-1-19 9:31:00]

  • 收益率保持平稳 资金面仍非常宽松[2005-12-31 9:50:00]

  • 卖盘优势明显减少 收益率继续大跌[2005-10-26 8:56:00]

  • 净买入再次出现 收益率继续大跌[2005-9-27 8:54:00]

  • 结束数月净卖出 收益率小幅下跌[2005-9-14 8:49: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265.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