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当前宏观调控需注意三大问题
 http://www.bond-china.com  2006-4-25 15:20: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6年春季报告称
    记者王宇新4月24日北京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春季报告课题组在4月24日举办的“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座谈会”上发布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春季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治理产能过剩、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保持价格平稳等三大问题。
    报告指出,出现产能过剩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增长方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也有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都有通过扩大投资迅速拉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的倾向。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也高于消费增长,更高于居民收入增长,这一状况会从供给结构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两个方面导致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报告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如何解决产生产能过剩问题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第一,在解决供给方面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从需求方面创造解决和防止出现这一问题的条件。第二,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体制上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第三,注意汲取1990年代后期过度行政干预控制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防止在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造成未来再度出现过度投资。
    报告指出,目前大的趋势是宏观调控将继续发挥作用,投资增长幅度会继续回落,但是也存在可能导致投资反弹的因素:第一,投资主体逐渐变化,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据投资份额的比重逐步上升,投资行为的市场驱动特征越来越明显。第二,截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4万亿元,高储蓄为高投资提供了资金基础,也可能为投资反弹创造资金条件。第三,目前在建项目的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数量较多,拟建项目规划偏大。2006年是“十一五”第一年,地方政府面临换届,各地通过投资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冲动十分明显。
    报告认为,解决投资问题的出路应该在投资之外,即要立足于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是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消费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扩大内需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其次要深化改革,为居民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预期;再次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报告还提出要注意保持价格平稳。第一,要注意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多上涨,防止粮食价格下跌,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仍然明显高于粮食价格变动,必须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第二,要关注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房地产价格问题。既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稳定房价,也要注意防止房地产业降温过度,保持房地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第三,要注意某些上游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涨。资源类产品价格波动对总体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解决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王宇新   来源: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周小川:中国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2012-4-23 17:04:00]

  • 宏观调控以稳为主 发改委强调推动内需管好通胀[2010-10-19 17:05:00]

  • 三大政策目标博弈宏观调控主基调[2010-7-19 17:18:00]

  • 宏观调控陷两难 紧缩预期急降温[2010-5-24 17:29:00]

  • 宏观调控基调似应加上“控物价”[2010-2-25 16:21:00]

  • 周小川: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2009-3-27 17:47:00]

  • 温家宝:宏观调控已稳定了我国经济形势[2009-1-20 17:42:00]

  • 数据向好:金融宏观调控将更灵活审慎[2008-10-15 17:35:00]

  • 9月货币增速创三年来新低 宏调将更注重"保增长"[2008-10-15 17:34:00]

  • 央行: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2008-7-29 15:41: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4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