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全国人大财经委:要防止股票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http://www.bond-china.com  2007-7-18 14:16: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全国人大财经委讨论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指出 要防止股票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任务艰巨 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 据新华社电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在讨论中国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指出,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防止股票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16日至17日举行第91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汇报,并进行了讨论。

  委员们认为,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物价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 

  委员们认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是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克服重快轻好的倾向,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委员们认为,“三过”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的思路、系统配套的办法,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当前要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利用当前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有利时机,积极解决历史欠账,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逐步转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模式。 

  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改进和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减少进口行政审批,鼓励高新技术及国内急需商品的进口。抓紧清理招商引资中违反规定的优惠和变相优惠政策,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农业、服务业、节能减排等薄弱环节,投向中西部地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强信贷政策引导,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进一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要优化贷款结构,做到有保有压,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防止股票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认真执行环保、安全、节能等市场准入标准,下大力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要把从严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遏制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 

  委员们认为,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过快密切相关。要继续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税收、价格、土地、信贷等政策,遏制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在增加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的基础上,加快天然气、石油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严格环境执法,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在增加成本约束和违法成本的基础上,要切实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从源头缓解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
    来源:证券日报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三华尔街投行股票评级被调低[2007-8-30 9:37:00]

  • 美林证券调低华尔街三投行股票评级[2007-8-30 9:34:00]

  • 移情别恋 纳市欲套现伦交所股票[2007-8-21 10:33:00]

  • 西方石油巨头回购股票招批评[2007-8-6 10:36:00]

  • 淡水河谷成拉美交易额最高股票[2007-8-2 10:03:00]

  • 思科再次回购50亿美元股票 六年回购467亿美元[2007-7-30 9:57:00]

  • 大盘重回高点结构性调整特征明显 八成股票掉队[2007-7-26 9:45:00]

  • 日本银行统计显示:日本加速投资"金砖四国"股票[2007-7-18 14:22:00]

  • 雷曼兄弟加强亚洲股票研究[2007-7-13 14:35:00]

  • 纽交所调查荷银股票内幕交易[2007-7-12 15:31: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40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