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官员: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尚不具备调整的经济基础
 http://www.bond-china.com  2010-7-7 17:38: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中国央行营业管理部主任杨国中在最新一期央行主管杂志《中国金融》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当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调整的经济基础。当前流动性过剩仍是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行政性贷款规模限制不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根本办法,而应以市场化调控手段来解决,应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启动利率政策,科学调节市场体系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这是本月央行官员第二次在媒体上发表关于行政性贷款规模控制的看法。本月5日,广州央行副行长徐诺金在接受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信贷政策应放弃规模控制,让信贷资源能由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进行自主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

  杨国中在文中称,虽然中国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3.1%,但这一幅度小于发达国家4%甚至6%的通货膨胀容忍度。他表示,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需要将重点置于巩固经济复苏基础上,同时适时回收流动性,防止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货膨胀转换。同时货币政策的物价稳定目标应对资产价格变化有所体现。

  杨国中在文中指出,尽管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调整的经济基础,但应逐步培养刺激政策有序退出的预期。鉴于货币政策调整的灵活性,政策退出应遵循“先货币政策,后财政政策”的路径,在货币政策退出过程中应配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在具体措施出台之前,宜通过舆论宣传引导社会预期,强化预期引导的信号作用,促使经济主体形成与货币调控需要相一致的预期和行为方式。

  杨国中在文中还强调,危机后各经济体共同困难的客观基础不复存在,经济复苏的非均衡性和异质性提高了跨国合作成本,全球政策合作退化为双边或多边博弈。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更多考虑本国经济金融市场状况,以此作为参与跨国政策协调的基础。

 
作者:罗晟   来源:东方早报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吴晓灵再谈“人民币超发”货币政策到了转型期[2010-11-16 15:00:00]

  • 中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2010-10-29 17:56:00]

  • 央行: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严格执行差别房贷[2010-8-2 18:00:00]

  • 汇改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10-7-27 17:23:00]

  • 央行调查:过半银行家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现状[2010-6-18 17:07:00]

  • 货币政策5月真空[2010-5-13 17:15:00]

  • 评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 或在三个月内消失[2010-4-12 17:59:00]

  • 十字路口的美联储 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关键词[2010-4-6 16:21:00]

  • 央行调查:逾五成中国银行家料下季货币政策不变[2010-3-16 17:10:00]

  • 美联储货币政策措辞或"微调" 日央行反其道而行[2010-3-15 15:58: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43.75毫秒
    insert into SqlIn(Sqlin_IP,SqlIn_Web,SqlIn_FS,SqlIn_CS,SqlIn_SJ) values('207.241.228.163','/ShowArticle.asp','Cookies','UserAuthentication','lg%5Fkey=00000000%2D0000%2D0000%2D0000%2D000000000000&user;%5Fid=61a6c6d8%2Dc449%2D4b4e%2Db68c%2De514cb989b7f&authenticated;=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