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http://www.bond-china.com  2010-11-18 14:40: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在国务院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后,从中央部委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都将聚焦的目光转向了可能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七大产业板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不断出台的新政策,规划中巨大的投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的新一轮发展浪潮能否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极,成为正在举行的深圳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政策扶持后的体制困境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布局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前景光明的经济发展蓝图,但在一项项具体扶持政策的背后,尚未打破的体制化僵局仍旧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
  我国政府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钱并不少,各种各样的专项基金很多,但钱怎么用,用什么方式用的问题却始终面临着制度性的障碍。
  “直接支持企业进行竞争性的补贴,就是有害无益的;在进行专项补贴的时候,不进行公开的招标,直接补贴给自己的企业,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方式,花钱花了很多,也许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
  除此之外,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
  “今年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些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一哄而起的从众化,一些政府机构指定技术发展的路线,指定发展的产业门类,甚至直接的确定投资等等。”吴敬琏表示,以这种认识和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
  “事实上,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包括发展新兴产业,之所以至今仍未实现转型,主要是因为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吴敬琏表示,要消除制度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造的环境,就必须坚持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制度环境。
  
  技术领先后的商业缺位
  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在国内企业竞相展示其在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同时,如何将技术尽快商业化,形成利润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也成为与会的企业和专家们关注的要点。
  在展会的现场,一家物联网企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向人们展示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台电脑,精确而快捷的控制着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甚至是微波炉。不过拥有这一系列技术的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却是想不到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完成盈利的商业模式。
  展会中,像这样开发出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有很多。不过在开发出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发出完整的商业运行模式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直言不讳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本届高交会展示的很多产品都已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是因为利益分割体和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强势企业和部门利用自己的传统势力,阻碍技术的商业化,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上落后于人。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匹配问题,否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一个空话。”
  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作用考验着国家的智慧。
  (综合新华社报道)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姚景源:今年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010-1-18 16:27:00]

  • 统计局许宪春:避免经济增长率短期急速上升[2009-8-17 17:15:00]

  • 苏宁: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2007-8-27 9:41:00]

  • 我国财税政策调控频繁发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2007-7-4 10:40:00]

  • 温家宝: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2007-6-15 10:02:00]

  • 发改委警示经济增长偏快[2007-4-28 14:38:00]

  • 美国经济增长率下调并不令人担忧[2007-3-6 16:04:00]

  • 两会解读: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缘何连续三年设定8%?[2007-3-5 16:27:00]

  • 吴敬琏呼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3-5 16:26:00]

  • 央行:经济增长今年或略缓[2007-2-12 17:44: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41.7969毫秒
    insert into SqlIn(Sqlin_IP,SqlIn_Web,SqlIn_FS,SqlIn_CS,SqlIn_SJ) values('207.241.228.163','/ShowArticle.asp','Cookies','UserAuthentication','lg%5Fkey=00000000%2D0000%2D0000%2D0000%2D000000000000&user;%5Fid=61a6c6d8%2Dc449%2D4b4e%2Db68c%2De514cb989b7f&authenticated;=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