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夏皮罗辞任主席:美国SEC"监管风暴"去向何方?
 http://www.bond-china.com  2012-11-28 16:52: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51,51); TEXT-INDENT: 0px; WHITE-SPACE: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4,249,254); orphans: 2; widows: 2;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2009年就任SEC主席以来,夏皮罗十分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加强执法监管、建立金融服务业新规则上,一直不遗余力。在她的领导下,近年来SEC在监管上可谓“战功卓著”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玛丽·夏皮罗(Mary Schapiro)周一宣布辞职,表示将于12月14日结束近四年的任期。随后美国奥巴马(Barack Obama)立即任命了一位夏皮罗在SEC的同事——埃莉萨·瓦尔特(Elisse Walter)暂时接任SEC主席一职。夏皮罗辞职,而SEC近年来刮起的“监管风暴”的走向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SEC首任女主席

  资料显示,瓦尔特最多将在该职位上停留到明年12月。白宫方面表示,近期将任命一位新的继任者。

  分析者认为,瓦尔特很可能是候选人之一,其他热门人选包括美国财政部的一位高官——玛丽·J.米勒(Mary J. Miller)。

  瓦尔特自2008年7月开始在SEC中任委员,此前她曾在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监管政策及程序部门任高级执行副总裁。2009年1月,在前任SEC主席克里斯托夫·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卸任和夏皮罗正式就职之间的短暂时期,奥巴马总统曾指定其为SEC代理主席。

  通常情况下,SEC主席一职的任命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同意,但由于瓦尔特是SEC委员,所以在无需征得国会同意的条件下,可以由总统直接任命,直到2013年底,瓦尔特在SEC任职结束。 

  现年57岁的夏皮罗是SEC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2009年她刚出任该职时,SEC刚刚因未能及时发现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的“庞氏骗局”而遭受重大打击:众多在其监管下的投行纷纷倒闭,国会甚至考虑解散SEC。

  幸运的是,夏皮罗作为一名精明的谈判者临危受命,保住了SEC,并且在其任职的四年间带领SEC走出金融危机的迷雾,帮助SEC重拾声誉。

  “四年前,当玛丽·夏皮罗同意任职时,她已经充分认识到了SEC以及美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她接受了这一挑战。如今SEC变得更为强大,美国的金融系统也更加安全,并且可以更好地为美国人民服务,感谢她的辛勤工作。”奥巴马在其发表的声明中称。

  监管风暴

  事实上,夏皮罗十分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加强执法监管、建立金融服务业新规则上,一直不遗余力。在她的领导下,SEC近年来在监管上可谓“战功卓著”。

  2011和2012两个财年,SEC分别开展了735起和734起执法行动,其中,前者创下SEC历史上最高年度执法次数纪录。2009财年至今,SEC累计为投资者追回60多亿美元的损失,对129个个人和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行为提起诉讼,其中包括50名首席执行官和多名高级官员。其间,高盛因在销售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联证券中欺骗投资者被SEC罚款5.5亿美元,打破SEC的最高罚款纪录。

  可惜的是,夏皮罗的苦心经营并未改变SEC一直过分受制于美国金融行业的内部氛围。在金融业积极游说下,包括监管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衍生品的条例,以及旨在组织银行利用投资者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交易的“沃克尔法则”在内的部分关键法律的通过被推迟。除外界阻力外,SEC内部的三位委员都曾暗示过对此类计划的反对。

  包括夏皮罗在内的10位监管高层组成的一个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在本月中旬还试图对SEC施压,要求其对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并且给出了三个待选择改革方案。此外,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还表示,如果方案都没有被SEC采纳,将指定一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个人基金或基金公司强制其实施新监管方案。

  夏皮罗此番离任,对上述计划推进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给委员会留下了一个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2对2”的僵局确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瓦尔特在金融监管的态度上一直与夏皮罗保持一致,但即便如此,美国两党在SEC委员会中平分秋色的情况下,想要打破“死锁”取得任何监管上的突破,将会变得十分困难。不过,对于那些对夏皮罗严苛监管一直颇有微辞的投行机构,或许可以在这“新旧交替”的间隙,稍稍松一口气了。
作者:严湘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