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财经时评) 货币政策要考虑微观主体
 http://www.bond-china.com  2003-7-28 9:43: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记者:今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您认为这是否合理?一些迹象表明,当前货币政策似乎有收紧的趋势,您认为是否有收紧的必要?
  张曙光:我认为货币政策收紧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这不仅显示了政策决策和执行中的上下互动,而且说明了强势集团的作用。其实,央行关于收紧房地产信贷的121号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表态,为的是日后出了问题可以免责。因为文件的措词是严厉的,而具体措施是模糊的,在反对声中,央行把操作办法的制定推给了商业银行。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只有原则而无法操作的政策。
  首先,央行担心通货膨胀,而现实是仍然没有完全走出通货紧缩。据有关方面对6000家企业经理的调查,90%的人认为水、电、钢材等的价格会上涨,但70%的人认为本企业的价格不会调整。目前,利润向国有大企业和垄断企业集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近期内价格不可能大幅上涨。
  其次,央行担心货币发多了,这也需要分析。M1和M2的增长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原因何在?现在看来,既然住房的买卖仍然要借助于货币来完成,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仍处在货币化的进程中,否则,货币的快速增长就无法解释。不仅如此,既然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效益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呆坏账下降了,就不能轻言货币多了,何况处在周期上升阶段,也是减少呆坏账和降低风险的有利时机。看来,央行既要考虑总量态势,又要了解微观主体包括商业银行的行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存贷款的增长是平衡的。对于银行来说,如果贷款增长很快,而存款增长较慢,这是有危险的;同样,如果存款增长很快而贷款增长很慢,也不是好事。目前的贷款增长是有存款支撑的。
  第四,央行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问题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目前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性过热仍然是一个痼疾,当经济进入周期运行的上升阶段,这种痼疾就会随之发作。就以房地产而论,其泡沫不是出在后期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而是出在前期的土地批租环节,因为,在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银行的三角关系中,地方政府是主导的一方,充当了掮客的角色,从事的是无风险套利的行当,土地低价从农民手中征用,转手高价卖给开发商,而且是一次性付清。这是体制性过热,不是控制货币供应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
  最后,央行政策在客观上起了某种推动房地产金融发展的作用。我国的金融结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而间接融资中又以国有银行为主;直接融资又存在着重股票而轻债券的偏好。房地产开发投资来自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这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除非你不让它发展。从美国的经验看,其经济不景气已经多年,股市也经历了大调整,然而,银行却没有出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股市和债市等直接融资。央行既然堵了间接融资,就应当大力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使房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多元化,如,允许发行企业债券,建立不动产基金和不动产信托基金等。这一切都有利于缓解房地产业对银行的依赖。而在直接融资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我认为,央行的政策决策应当慎重,最好不要搞"一刀切"。
  记者:目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很大,如果人民币不升值,这种压力是否会长期存在?对此,我国是否应对中长期汇率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
  张曙光: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都存在着升值的压力。长期来看,是经济持续走强的必然结果,而短期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性套利造成的。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合计35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增加了601亿美元,除了央行外汇资产的收益外,多余的200多亿美元来自何处?能够提供的解释是,由于强劲的升值预期,热钱内流套利;由于对内资的歧视,流出的再流入。去年贸易顺差370亿美元,今年大不了100亿美元,升值压力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值得考虑。双顺差是升值的压力,银行不良资产是贬值的压力,却无人提及。看来,汇率问题并不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汇率之争是市场之争,是生存空间之争,是饭碗之争。
  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局来看,现在就让人民币升值显然不大合理。首先,它会直接削弱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严重地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的伤害必将直接表现为GDP增速的减慢。其次,降低对外资流入的吸引力,所谓的"世界工厂"也将成为泡影。最后,它会激化社会矛盾。制造业的景气回落,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应减少,带来一个共同的后果是,就业机会的减少。其中,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城镇中的弱势群体。
  我们曾提出处理汇率问题的方针性意见:主动应对,稳中求变。半年来的实践更显示了它的正确性。目前,在强劲的汇率升值预期之下,任何有可能导致升值的操作,如扩大浮动、小步升值等都是危险的,政府坚持汇率稳定、延缓升值的做法是明智的,等到升值预期消除以后再来考虑和操作才是上策。然而坚持汇率稳定,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设法缓解升值压力。这方面应当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汇率升值的压力直接来自于双顺差,根源还在于现行的汇率体制。在坚持现行汇率制度下,我们的很多具体做法还是可以和能够改变的。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很多,从思想认识来看,我们只看外汇储备,不注意清偿能力;而且偏好于货币储备,特别是偏好于官方货币储备,不注重民间储备和基础性资源储备。从一些具体操作办法来看,一方面强制性地放大了供给,另一方面又人为地缩小了需求。因此,缓解汇率升值压力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减少供给强制,另一方面增加外汇需求,进而发育外汇市场。首先是在强制结售汇放松以后,还可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持有和个人持有,减少国家持有的风险。其次,改变资本流出流入的不对称状态,不仅要鼓励流出,如最近允许企业用自有外汇购买外国债券,鼓励境外投资和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而且要限制流入,引资多不是商务部和各级官员的政绩,尽快改变以引资多少评价官员的不正确做法。第三,适当增加进口,中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进一步要成为贸易强国,通过进口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是必要的和可能的。在国外购买一些基础性资源,以增加其储备也是需要的和有利的。第四,适当增加个人的用汇供给。
  人们往往迷信资本管制,其实,从升值压力下的资本反向流动可以看出,我们的资本管制基本上是无效的。资本管制的作用和意义不是为企业提供保险,而在于为国内金融改革赢得时间,建立起健全的银行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才是最重要的。从最近的事态来看,也许汇率体制改革和发展外汇市场要先于放开资本管制,至少是要同步进行,而汇率升值也不能单兵独进,而要有有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套,以便主导市场预期,转移资本流动,缓解就业压力。
作者:尹涛   来源:中国证券报  录入:zoqi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人民币升值预期震荡A股市场[2005-5-9 8:49:00]

  • "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2005-4-5 8:53:00]

  • [财经圆桌论坛] "出其不意"的内涵是稳健[2005-3-15 9:19:00]

  • [观察家] 人民币升值压力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假象[2005-2-25 9:17:00]

  • [时评] 美元持续加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2005-2-4 9:30:00]

  • 撬动B股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2003-10-9 9:34:00]

  • 人民币汇率浮动可能加剧通缩[2003-9-18 9:05:00]

  • 人民币升值论缘起及其影响[2003-9-18 9:01:00]

  • 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有短空影响[2003-9-15 9:24:00]

  • 深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下货币当局的4种选择[2003-9-8 14:49: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20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