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训值得记取
——访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分析室主任袁跃东
最近,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就此问题,记者日前对一直从事日本金融问题研究的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分析室主任袁跃东进行了采访。袁跃东对二战后日本汇率的演变过程和所导致的经济后遗症进行了回顾,提醒世人不要忘记前车之鉴。
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曾实施了近22年的固定汇率,这主要是配合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经过与美国占领当局的讨价还价,自1949年4月25日起日元兑美元汇率锁定在1∶360水平。袁跃东说,连续保持近22年之久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长时期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日本由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实非自己所愿。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并向所有重要工业领域扩展。1971年12月西方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即1∶308,并以此作为基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此后,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元汇率仍继续下滑,1973年2月美国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本也只得让日元向浮动汇率制过渡。袁跃东指出,日元汇率从固定汇率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是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才实现的。到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日本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日本有条件允许日元升值的强大物质基础。而日本产业竞争力提高和出口增加主要靠本国企业的发展,日本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自己开发的,这也使得日本企业日后能够承受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其实,即使在外来压力已非常巨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在汇率方面的让步也是非常不情愿的,简直可以用“挤牙膏”来形容。尽管实施浮动汇率,1971年至1985年日元的升值过程还是比较平缓的,从1∶315升至1∶200水平。
1985年9月,美英法日德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促使日元、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广场协议”。此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1995年日元曾一度达到1∶80的水平。袁跃东说,广场会议后日元的急剧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的举措,也与日本政府想借机提高日元国际地位、进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当时日本有些人士以为,经过战后40年的发展,日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不但在制造业方面已经“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美国,在货币领域也挺起了腰板。在这种盲目乐观情绪的支配下,日本一些企业和机构不仅在欧美国家大量购置房地产,且不惜花重金购买名画古董等。这种现象尽管只是日元升值过程中的个别的、短暂的现象,但反映了部分日本人对待日元升值的扭曲心态。
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为降低成本,占领海外市场,仓促和被迫进行海外投资。袁跃东认为,如接替传统产业的新兴行业已成气候,能够挑起日本经济的大梁,即使大量传统企业到海外投资,对国内就业和需求应该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日本经济不会陷入长达十几年的低迷状态而不能自拔。但实际情况是,不但日本大企业纷纷出走到海外投资办厂,而且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也被迫随大企业一起到海外投资办厂。这使得国内就业人数下降,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企业在国内的投资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是致使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96年起,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强势美元汇率政策,美元持续升值,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升到1∶140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美国经济濒临衰退边缘,美国政府开始调整汇率政策,有意无意放任美元贬值。对于美国政府的这种政策变化,日本方面非常不安,想方设法不让日元升值。仅今年4-6月,日本政府就动用4.6万亿日元入市干预汇市。袁跃东说,日本政府干预汇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出口,以外需来弥补因长期萧条带来的内需不足。而在通货紧缩环境下,让日元汇率贬值,还能起到缓和通货紧缩的效应。
袁跃东认为,日本的教训值得记取,它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尤其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特别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一国的货币汇率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升值是必然的趋势。但货币的升值要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适应,良性的汇率变动应该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后再作出决定,切不可从经济以外的因素出发让本国货币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