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2004年资本市场十大争论
 http://www.bond-china.com  2004-12-7 17:06: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一、人民币升值之争

    争论的焦点问题:人民币价值有没有低估?中国需要怎样的汇率制度?

    过程回放>
    9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较前几年稳定得多,原因之一就是灵活的汇率制度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9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10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减少汇率波动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10月12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日社会上出现的人民币汇率即将调整升值的传言缺乏根据,是对中国现行汇率政策的误解。

    点评:众所周知,中国要想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必然要开放金融领域,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的力量都想借此施加影响,既希望能够从中国金融开放中汲取利益,也为了避免这个巨人的崛起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当局无法忽视的因素,因为中国金融开放的路径选择与它们的利益休戚相关。所以,对于中国的决策者来说,做好准备,随时应付外界的各种"指手画脚"显得相当重要。事实上,中国和世界必须要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人民币应当重估与否,而是这个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二、"郎顾之争"

    焦点问题:1、国企改制应该不应该?2、国企改制国资是否流失?流失的评价标准是什么?3、国企改制的操作透明性、程序的合法性;4、国企领导产权激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其本质还是"国企改制过程中公平与效益问题"。

    过程回放

    8月9日,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知名学者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对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提出质疑,指责顾雏军炮制"民企神话"。一周之后,格林柯尔和顾雏军通过香港某律师行向郎咸平发函,要求郎咸平向他们作出道歉,并称保留法律上的进一步行动。8月17日,顾雏军以个人名义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诉状,状告郎咸平诽谤。至此,"郎顾之争"演变成"郎顾之讼"。就此,一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此次大讨论明显分成了"挺郎"与"倒郎"两大阵营。此场大争论还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有关领导先后强调,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要确保国有资产流动而不流失。至此,这场大讨论告一段落。

    点评:客观地说,郎咸平对明星企业的炮轰,有些用词的确是情绪化了,其实他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所幸的是,"郎顾之争"很快就转入健康的学术讨论轨道,不但激活了我国经济界人士的思想,为中国的国企走向把脉指航,而且国资流失问题还得到了中央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整顿措施。从这样的结果来看,"郎顾之争"争得很得体。

    三、估值标准之争

    争论的焦点问题:沪深A股的估值标准究竟是什么?与国际接轨就是市盈率的接轨吗?我们股市要不要本土的定价权?

    过程回放

    今年9月底,交通银行召开汇丰入股后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会上初步确定了交行将在香港和内地A股市场同时上市的计划。交行的"A+H"上市计划一出炉,不仅沪深两市的银行股重挫,而且成为了股市估值标准争论的导火线。10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刘煜辉在上海证券报头版撰文"A股估值标准的迷失",成为本次论争的导火索,各大财经媒体相继展开关于估值标准的讨论。12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针对A股的估值问题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国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估值标准,更没有所谓正确的标准。二是在同各国和各地区的股市估价作比较时,不能把综合指数同成份指数相比较,混淆或偷换概念。三是充分考虑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即流通股只占三分之一。

    点评:A股估值标准的争论,实际上是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与中国股市特殊情况激烈碰撞的一个缩影。如果估值标准盲目地实行单向与国际接轨,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不仅意味着自我的迷失,而且还意味着公平和稳定的牺牲,意味着这一代投资者将无可避免地成为接轨的埋单人。这是投资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周正庆的看法,说出了一代投资者共同的心声。对于A股估值标准的争论,一般投资者还是要有自己清醒的判断。

    四、海外上市之争

    焦点问题:优质国企该不该到海外上市?

    过程回放: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首创置业、中芯国际等重量级国有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终于引发了"优质国企该不该到海外上市?"的争论。今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以切肤之痛来形容一大批优质国企上市资源逐渐流失海外市场的感觉。事实上,刘的想法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同。

    但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则有不同意见。李剑阁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困境并不能靠几个大企业在国内上市就能解决。事实证明,境外上市的企业,其管理水平比国内上市的企业要高出很多。

    与李剑阁意见相同的还有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赵晓。他说,面对着充满信任危机的国内资本市场,优质企业会考虑进入的风险。其次,国内A股市场还未对海外资本完全开放,仍属于封闭式市场,容量不够大、水不够深,无法容下这么多国企,好比小河难以支撑航母运行,这也是不少大型国企转投海外市场怀抱的原因之一。

    10月,徐刚撰文指出,优质企业海外上市危及本土市场定价权,所以应停止企业海外上市。

    点评:我们的证券市场需不需要优质的国企,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以我们股市目前的魅力能否留住这些优质的国企,却是个大问题。从逻辑上说,我们的股市要进一步规范发展,离不开优质国企的加入,但优质国企留在国内股市的前提是我们的股市要比较规范,所以,能否留住优质国企,就象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难有结论。

    五、经济过热之争

    争论的焦点问题:

    能否及如何认定当前是否存在经济过热?究竟是局部过热还是全面过热?经济过热的成因及症结何在?能否找到有效的手段用以消除经济过热?

    过程回放

    樊刚先后数次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苗头"。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好不容易开始新一轮的增长,根本谈不上经济过热。然而,宏观数据仍然发出了警示。5月下旬,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投资的过度归根到底是因为资本的成本过低,央行应该提高利率。10月28日,央行突然在下午六点过后宣布加息。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到此暂告一段落。

    点评:延续一年多的关于经济过热的讨论,最终影响了经济政策和经济走势,可以说,这样的讨论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严谨的态度。

    六、房产泡沫之争

    焦点问题:靠社会预期定房价合理吗?局部过热等不等于泡沫?

    过程回放

    今年7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发表文章说,"房地产业正挟持着整个中国经济。如果让国内房地产的泡沫任意吹大,破灭将不可避免。"9月底,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提出"中国地产泡沫即将破裂",他的言论为房产泡沫之争推波助澜。一个月后,建设部出台了《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的报告,由著名经济学家陈淮牵头提出不能轻言"房地产泡沫要破灭"。

    点评:众所周知,所谓价格泡沫,指的是由于市场投机行为引起的资产价格脱离其基础价值的上涨。然而,国内除了个别城市存在显著的市场投机因素之外,绝大多数地区房价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真实居住需求、合理限度的投资需求与住宅供应之间的失衡造成的。这种情况看来只能以"结构性过热"来形容。其实,房地产存在泡沫与否,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广大购房者。

    七、MBO之争

    焦点问题:MBO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吗?MBO到底适不适合中国?

    过程回放:

    郎咸平提出MBO不适合中国。这一观点得到了经济学家韩强、左大培、杨帆等人的支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却认为,一个企业的效率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文魁也认为,MBO争论不能否定和改变国家产权改革的大方向。只要政策得当,国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的。国资委在关键时刻也站出来表态,对大型企业搞MBO明确表示反对。

    点评:我们一直以来都说改革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MBO争论的结果来看,天平似乎朝着公平的方向倾斜。其实,如果有完善的法律法规,MBO的操作过程又比较规范的话,我们也大可不必把MBO一棍打死。

    八、强制分红之争

    焦点问题:现金分红要不要强制?强制分红对中小股东有多大意义?

    过程回放:

    9月初,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应邀在国资委所作的报告里就明确指出,要"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对于不分红的公司要限制其再融资。皮海洲等人则说,"强制分红"很难说是股市的利好,它的真正受益者是以大股东为代表的非流通股股东,而流通股股东除了名义上受益外,实际上并无任何收益可言,甚至还会因此而出现更多的亏损。12月初,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其中除了实施期待已久的分类表决措施,强制分红措施也随之出台。

    点评:上市公司选择怎样的股利政策很难"一刀切",就以现金分红来说,佛山照明的做法颇受赞誉,而"用友现象"则饱受各方诟病。因此,还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说得好:"判别上市公司所实施的股利政策的优劣,关键在于它能否为上市公司带来持续增长"。其实还可以加上一条,那就是,中小股东满意与否也应该成为这一政策的衡量指标。

    九、 C股市场之争

    焦点问题:《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是不是全流通的前奏?非流通股依法转让对A股有无冲击?

    过程回放:

    12月16日,上证所、深交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联合颁布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20日,深交所发布澄清公告。21日,上证所、深交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有关负责人称,非流通股依法转让不是变相流通。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积极稳妥推进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与此同时,众多舆论认为,即将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将会严重伤害A股市场和流通股股东利益。

    点评:有人以"杯弓蛇影"来形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给投资者带来的心理压力,真是贴切。不过,也很难怪投资者爱联想,毕竟,在这个市场上要长久地活下去,必须对未来有明确的预期。当预期改变或预期不明朗的时候,投资者最聪明也最无奈的选择就是先离场再说。

    十、"治病"还是"救命"之争

    焦点问题:面对存在问题的中国资本市场是先治病还是先救人?如何处理证券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

    过程回放:

    上证指数跌破1300点之前,证监会有关人士在深交所召集券商座谈会,征求券商的意见,话题就是救命还是治病。有关人士在会上的表态被以讹传讹、传成"政府不再救市"引起恐慌。

    之后,吴敬琏、吴晓求、徐宏源等人纷纷建言。吴敬琏的观点是对股市重新定位;而吴晓求认为,当前的市场应该是稳定为先,徐宏源建议政策应该有所倾斜。

    在先"治病"还是先"救命"的争论声中,9.14行情来去匆匆。

    点评:如果问三岁小孩,一个人将病危了,是先"治病"还是先"救命",三岁小孩恐怕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这样的问题之所以还能引起争论,大概是一些人墨水喝多了连常识都忘了。
作者:金风   来源:  录入:jessie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外商投资中国将获更丰厚回报 资本市场发展乐观[2010-9-8 17:56:00]

  • 周小川:央行干预资本市场不现实[2009-12-23 17:18:00]

  • 银监会: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2009-6-25 15:31:00]

  • 资本市场发展与国资管理改革[2008-1-4 10:46:00]

  • 实现资本市场与国资管理互动[2008-1-4 10:41:00]

  • 资本市场成长态势不变[2008-1-2 17:17:00]

  • 专家称资本市场互通是重要突破点[2007-12-19 16:14:00]

  • 资本市场持续低迷 居民储蓄11月份大幅回流银行[2007-12-11 16:48:00]

  • 尚福林: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监管[2007-10-24 14:35:00]

  • 发改委:资本市场将助力高技术产业发展[2003-1-7 4:13: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343.75毫秒
    insert into SqlIn(Sqlin_IP,SqlIn_Web,SqlIn_FS,SqlIn_CS,SqlIn_SJ) values('207.241.228.163','/ShowArticle.asp','Cookies','UserAuthentication','lg%5Fkey=00000000%2D0000%2D0000%2D0000%2D000000000000&user;%5Fid=61a6c6d8%2Dc449%2D4b4e%2Db68c%2De514cb989b7f&authenticated;=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