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加强基准利率的市场传导作用 缓解投资增速压力
 http://www.bond-china.com  2006-6-6 13:33: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二○○六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正如多方预测的那样,央行在这个报告中指出,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压力。

  央行已经采取了对策,措施之一是在4月28日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58%提高至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那么,提高基准利率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如何呢?

  根据央行的报告,2006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5%,而这个数值在2005年第四季度是6.07%,2005年第三季度则是6.14%。从2005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第一季度,虽然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5.58%不变,但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却一直在下降。

  按照央行的规定,允许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围绕基准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就使金融机构在利率制定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的约束越来越小,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下降,市场利率越来越多地反映流动性的状况。在过去几个季度中,虽然基准利率没有变化,但因为流动性增加,就有越来越多的贷款实行下浮利率,使市场平均利率下降,可以看看这组数据:2005年第二季度,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高于基准利率)高达59.32%,其后这个比例就一直下降,到2006年第一季度已经减少为48.84%;而实行下浮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比例增加,2006年第一季度为22.96%。这使市场平均利率下降。

  根据这种趋势,调高基准利率可能不大会改变市场利率的走势。现在的基准利率是5.85%,与第一季度的市场平均利率相等。如果流动性继续增加,金融机构降低利率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比例会继续上升,市场平均利率提高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可能会继续下降。那么,调高基准利率就难以促进市场利率同步提高,也就不能完全达到抑制贷款增长速度的目标。

  况且,即使市场利率因此提高,而贷款增长的速度放缓,也可能不足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因为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所占的比重一直都不是很高,只有20%左右,而自筹和其他资金的比重则高达70%。贷款增长跟不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步伐,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但远远小于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29.8%的增幅。由此看来,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非常显著,这从去年的情况可以看得更清楚:去年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13%,相比2004年第二季度16.3%的增幅,可以说是比较成功地控制了信贷增长,但是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比2004年高。

  央行调高基准利率,对其预期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可能作用有限。这说明,这样的基准利率或许仍不是一个有效而灵敏的政策工具,基于它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性不够好。原因在于,这样的基准利率还不能充分反映或者促使市场形势变化;同时,在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中还存在很多非市场的因素,统一的利率和汇率市场不能顺利形成,也就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在信贷和利率市场,金融机构往往受到行政指引,对目标客户进行区别对待,使得某些客户能够以较低利率得到充足的贷款,而另一些客户则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所谓基准利率只是对一部分经济主体实行。相应地,也就有一部分经济主体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比较小,利率和信贷不能充分反映它们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因此信贷的紧缩或扩张对它们投资的意愿不产生根本的影响,贷款增长的变化也就不能充分反映到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中,妨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二○○六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正如多方预测的那样,央行在这个报告中指出,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压力。

  央行已经采取了对策,措施之一是在4月28日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58%提高至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那么,提高基准利率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如何呢?

  根据央行的报告,2006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5%,而这个数值在2005年第四季度是6.07%,2005年第三季度则是6.14%。从2005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第一季度,虽然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5.58%不变,但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却一直在下降。

  按照央行的规定,允许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围绕基准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就使金融机构在利率制定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的约束越来越小,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下降,市场利率越来越多地反映流动性的状况。在过去几个季度中,虽然基准利率没有变化,但因为流动性增加,就有越来越多的贷款实行下浮利率,使市场平均利率下降,可以看看这组数据:2005年第二季度,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高于基准利率)高达59.32%,其后这个比例就一直下降,到2006年第一季度已经减少为48.84%;而实行下浮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比例增加,2006年第一季度为22.96%。这使市场平均利率下降。

  根据这种趋势,调高基准利率可能不大会改变市场利率的走势。现在的基准利率是5.85%,与第一季度的市场平均利率相等。如果流动性继续增加,金融机构降低利率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比例会继续上升,市场平均利率提高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可能会继续下降。那么,调高基准利率就难以促进市场利率同步提高,也就不能完全达到抑制贷款增长速度的目标。

  况且,即使市场利率因此提高,而贷款增长的速度放缓,也可能不足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因为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所占的比重一直都不是很高,只有20%左右,而自筹和其他资金的比重则高达70%。贷款增长跟不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步伐,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但远远小于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29.8%的增幅。由此看来,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非常显著,这从去年的情况可以看得更清楚:去年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13%,相比2004年第二季度16.3%的增幅,可以说是比较成功地控制了信贷增长,但是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比2004年高。

  央行调高基准利率,对其预期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可能作用有限。这说明,这样的基准利率或许仍不是一个有效而灵敏的政策工具,基于它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性不够好。原因在于,这样的基准利率还不能充分反映或者促使市场形势变化;同时,在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中还存在很多非市场的因素,统一的利率和汇率市场不能顺利形成,也就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在信贷和利率市场,金融机构往往受到行政指引,对目标客户进行区别对待,使得某些客户能够以较低利率得到充足的贷款,而另一些客户则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所谓基准利率只是对一部分经济主体实行。相应地,也就有一部分经济主体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比较小,利率和信贷不能充分反映它们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因此信贷的紧缩或扩张对它们投资的意愿不产生根本的影响,贷款增长的变化也就不能充分反映到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中,妨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以往,这样的基准利率还能够调控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但是现在,这种效果都在减弱,这部分是因为汇率市场发生的变化。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还待于进一步市场化,外汇储备因此迅速增加,进而导致高额外汇占款,造成巨额存贷差。2005年底人民币存贷差达到9.2万亿,今年继续增加,3月底已达9.9万亿。继续增长的存贷差,将刺激金融机构扩张信贷的意愿;为了吸引贷款,它们甚至可能不惜再降利率。

  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要使基准利率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使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基准利率不能只是一纸规定,而要变成实际的市场力量,这需要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需要央行以票据回收商业银行目前过剩的流动性。今年第一季度,央行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3月底,央行票据余额为28002亿元,而去年同期是13452.5亿元。基准利率得到了公开市场操作更大的支持,这是在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对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实质的影响,使货币政策的目标得以实现。
  以往,这样的基准利率还能够调控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但是现在,这种效果都在减弱,这部分是因为汇率市场发生的变化。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还待于进一步市场化,外汇储备因此迅速增加,进而导致高额外汇占款,造成巨额存贷差。2005年底人民币存贷差达到9.2万亿,今年继续增加,3月底已达9.9万亿。继续增长的存贷差,将刺激金融机构扩张信贷的意愿;为了吸引贷款,它们甚至可能不惜再降利率。

  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要使基准利率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使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基准利率不能只是一纸规定,而要变成实际的市场力量,这需要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需要央行以票据回收商业银行目前过剩的流动性。今年第一季度,央行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3月底,央行票据余额为28002亿元,而去年同期是13452.5亿元。基准利率得到了公开市场操作更大的支持,这是在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对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实质的影响,使货币政策的目标得以实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何种基准利率确定方式适合中国?[2006-9-29 16:07:00]

  • 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至21.5%[2006-9-13 16:00:00]

  • 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突降 宏观调控初见成效[2006-8-17 15:52:00]

  • 基准利率提高银行利润受挤压 花旗盈利不及预期[2006-7-19 17:50:00]

  • 澳大利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预测年底前将再加息[2006-7-6 16:36:00]

  • 预期欧洲央行近期上调基准利率 欧元先"升"夺人[2006-4-6 9:50:00]

  • 瑞士一波:美基准利率明年将升至5%[2005-7-12 9:28:00]

  • 基金相信市场必将正面回应[2005-6-29 8:56:00]

  • 建行公布第3期浮动品种基准利率[2005-6-29 8:54:00]

  • 首日基准利率参考指标变化不大[2004-10-13 8:55: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29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