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债券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研究报告 | 投资学校 | 数据资料 | 最新信息 | 资本市场评论 | 内部参考 | 投资论坛 |
 
        
文字颜色: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标普中国区总裁: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与展望
 http://www.bond-china.com  2006-9-11 14:37:00  中国国债投资网   
 
   扈企平 标准普尔中国区总裁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据悉,监管部门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着手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规模和范围。到目前为止,包括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企业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在内的证券化试点产品已发行了10余只。两种类型的证券化试点工作均于2005年起步,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一批试点机构为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规模130亿元人民币,试点工作已于今年初结束。企业资产证券化方面,自“联通CDMA网络租赁计划”以来,已经有8只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在深沪交易所挂牌交易,总规模达到255亿元。在此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对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至关重要,其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有助于培训参与交易的各方市场机构,储备人才资源。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交易过程涉及多方市场参与者,如银行、信托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等。只有多开展试点,才能为市场各方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并在参与机构的长期磨合中形成被市场认可的行业惯例。其次,有助于完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各项法律法规。资产证券化涉及到信托、会计、税收、物权、破产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这些法律环节都可在试点中加以改良和完善,适应证券化的需要,使证券化更具经济价值。第三,累积资产证券化所需的数据。缺乏充足的数据增加了确定现金流结构的难度,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状况也难以得到准确的衡量。尤其是投资者无法对证券定价产生信心,难以准确计算投资回报率,影响了对证券化产品的投资需求。第四,培养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投资者需要了解产品的现金流结构、投资回报高低(相对其他投资产品)等要素。惟有那些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投资者,促进证券化的加速发展。

  与国外基础资产以银行贷款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为主的情况不同,中国试点项目中企业资产证券化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得更为活跃。观其原因有三。其一,参与试点的国有银行流动性一向十分充足,没有将其贷款提前变现的动力。其二,银行误解资产证券化就一定是出售他们的优质资产。其实,资产不论品质优劣都可以证券化,只是品质较劣的资产证券化时的出售价格会低于优质资产证券化的价格(从风险管理的观点来看,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劣质资产未必是件吃亏的交易)。其三,企业资产证券化之所以活跃,是因为纵然银行流动性充裕,但获得贷款并不是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件容易事,仍有相当多企业感到流动性缺乏,更加之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因此证券化产品就成了这些企业的热衷选择。

  试点银行的考虑自然有其道理,但从银行业全局来看,又应该认识到资产证券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绝大多数的金融资产聚集在银行业,这一方面导致风险过于集中,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并产生了银行业沉重的不良资产问题。进一步分析,间接和直接融资严重失衡的局面实际有其内在强化机制,直接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全社会的资金过多流向银行,而导致的资金不足又进一步限制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恰恰是连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一种金融交易结构,其理论基础就是在间接融资基础上发展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不再对直接融资形成阻碍,间接融资随时可转化为直接融资。因此资产证券化可视作提高中国金融市场效率,防范银行业风险过高累积的破题之举。

  即便银行不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流动性,也应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譬如住房抵押贷款在各家银行普遍被视作优良资产,但在目前利息逐步上升的环境中,如有银行能够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开发出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势必将在激烈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并获得不菲的管理费收入。

  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可行办法是推动那些需要流动性的中小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我们热忱地希望,在下一阶段的试点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城市商业银行都将被纳入试点范围。资产证券化可以加快这些银行的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获得证券化产品管理费的同时,不影响其贷款发放规模。这无疑是中小银行加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此外,监管部门也可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如完善会计处理制度,确保证券化产品享有税收优惠等等。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培育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这是证券化产品蓬勃发展的基础。其中重要一环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保护投资者知情权,帮助投资者树立投资信心,也为市场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流通进行监督创造条件。

  (来信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作者:扈企平   来源:  录入:sun
中国国债投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文章
  • 标准普尔报告:用资产证券化吸收过剩流动性[2007-4-11 17:00:00]

  • 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产品发行告罄[2006-12-20 15:59:00]

  • 标普最新研究报告:中国大企业盈利增长明年放缓[2006-9-27 13:11:00]

  • 券商资产证券化试点收官[2006-9-11 14:39:00]

  • 标普作出乐观判断 加息降低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2006-8-21 17:27:00]

  • 企业资产证券化热起来[2006-7-7 13:44:00]

  • 资产证券化操作规则基本明确 相关概念已被明确[2006-6-23 16:54:00]

  • 首单AMC资产证券化浮出水面 最快有望本月发行[2006-6-7 14:04:00]

  • 惠誉:今后两年中国将实施更多资产证券化项目[2006-6-6 15:32:00]

  • 标准普尔称 高储蓄率阻碍亚太资产证券化[2006-5-12 17:37: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中国国债投资网    
    页面执行时间:281.25毫秒
    insert into SqlIn(Sqlin_IP,SqlIn_Web,SqlIn_FS,SqlIn_CS,SqlIn_SJ) values('207.241.228.163','/ShowArticle.asp','Cookies','UserAuthentication','lg%5Fkey=00000000%2D0000%2D0000%2D0000%2D000000000000&user;%5Fid=61a6c6d8%2Dc449%2D4b4e%2Db68c%2De514cb989b7f&authenticated;=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