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粮食价格趋稳,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趋缓。但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对此应高度重视并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总体来看,目前经济运行中影响价格上升因素的力度大于影响价格下降因素的力度,今年后期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初步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与上半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差距,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3%至4%之间。
价格运行情况及特点
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6%,
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从各月价格同比的涨幅变化来看,除2月份因为基数原因价格涨幅较小外,其他月份涨幅均在3%以上,且涨幅呈现明显的扩大态势,6月份同比涨幅升至5%。前6个月环比价格累计上涨0.9%,加上去年居民消费价格前低后高走势的翘尾因素,对今年后期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上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总体在高位运行,但在5、6月份有所回落。
1、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升明显,仍然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1—6月份粮食价格累计上涨26.7%,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6.9个百分点,月环比涨幅也呈上涨走势,6月末粮价比年初上涨16.8%。由于粮价的上涨,拉动了肉禽及其制品、蛋类和水产品等主要食品价格的明显上升,进而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但上半年鲜菜价格下降7.4%,这是食品类价格唯一下降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
2、日用工业品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减小。由于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居民消费增长不快等原因,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下降。上半年交通和通讯工具、家庭设备和用品、衣着等日用工业品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7%、1.6%和1.4%。日用工业品价格的下降对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仍然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差距进一步扩大。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0.7个百分点。2004年1—6月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城市1.6个百分点。
此外,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加速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但继续高位运行。1—6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14.1%,高于上年同期7.7个百分点。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虽然仍在高位运行,但价格持续加速上涨的势头在5、6月份得到初步控制。5、6月份生产资料销售的月环比价格分别出现了1.4%和0.3%的下降,这是去年10月份以来月环比价格连续7个月上涨后出现的首次连续两个月下降。这预示着,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渐显现,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从发展来看,经济和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等因素将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此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还有以下因素:
1、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仍将有一定幅度上涨,但粮食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有所减弱。5、6月份粮食环比价格虽然连续出现下降,但降幅微小,目前粮价仍在高位运行。而粮食涨价后引起肉禽蛋水产等食品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仍在继续,将成为今后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从发展来看,粮食价格在1—4月份较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下半年继续上涨的空间不大,加上夏粮丰收、秋粮可能增产的预期,粮食价格涨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一般情况下市场粮价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现象,下半年粮食价格仍将会维持在高位运行。受粮价上涨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鲜蛋等食品价格将会继续保持一定的上涨态势,这将继续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此外,今年后期鲜菜价格同比下降的局面可能发生转变,使鲜菜价格由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转变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
2、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服务价格上涨,将可能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服务价格平缓上升,是上半年稳定价格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1—6月份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年同期还低0.1个百分点,比同期价格总水平涨幅低1.6个百分点,仅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5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起到了稳定价格总水平的作用。但从第二季度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统计显示,居民用水、用电、燃气价格的上调,导致居民居住价格的上涨。今年后期服务价格特别是居住、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而服务类价格占居民消费价格的权重约为23%左右,对居民消费价格上升有较大的直接影响,如果下半年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出台较多,将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
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作用逐渐增强,滞后影响有所显现,煤电油运价格上涨可能成为新的涨价因素。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滞后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来看,去年12月份之前生活资料中一般日用品出厂价格并未上升,但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份分别出现上升,价格涨幅呈现扩大态势。这说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作用逐渐增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煤、油、运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出现的上涨趋势,将加大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影响力度。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半年煤炭、石油价格将继续呈现稳中趋升态势。受煤炭价格上涨的影响,电力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电力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目前铁路、公路运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不少地区公路运费上涨幅度达30%至40%,并已影响到其它产品如化肥、水泥等价格的上升。从发展来看,由于煤、电、油、运是基础性、资源性产品,其影响遍布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价格的上升比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影响范围和力度更大,有可能成为下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新因素。
4、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贸易增长速度加快,需求增大,国际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回升,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加大。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均明显快于去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大大增加了国际市场商品的需求增长,并导致国际市场商品尤其是初级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众多国际研究机构认为,2004年原油、煤炭价格将大幅度上涨,钢材、有色金属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各类主要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价格也将普遍上升。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扩张、贸易增长和价格上升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影响国内价格的上涨。
当然,下半年也存在一些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首先,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汽车、家用电器、药品等价格仍保持下降的态势,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其次,国家的宏观调控将抑制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目前钢材、有色金属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断显现,将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价格回落的现象。这将有利于减轻对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进而有利于控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几点具体建议
1、继续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的控制。但应看到,目前投资的增长仍然很高,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投资增幅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定,特别是在当前煤、电、油、运供应偏紧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价格上涨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投资增幅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的反弹。同时也应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形势,及时进行灵活的调整,防止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此外,要注意利用价格的杠杆作用,通过价格结构的合理调节解决部分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问题,但要注意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借机涨价现象。要妥善处理好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引发的运价大幅度上涨问题,加强对企业调价的指导工作,避免由此而引发新的连锁涨价。
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秋粮的丰产丰收,稳定粮食的价格。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秋粮播种面积明显增加,有望实现秋粮的较大幅度增长,这对于今年的价格调控是非常有利的,但影响粮食增产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此还不能盲目乐观,要防止对粮食增产增收工作的松懈。目前应进一步抓紧对各项农业增产增收、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今年秋粮的丰产丰收,并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同时,要提前做好粮食丰收后的粮食收购工作,重点是防止增产后粮食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必须做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把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工作长期化、制度化。
3、继续严格控制各地公共服务项目提价措施的出台,防止服务价格过快上涨。目前,各地的电价、水价、城市交通、教育收费、医疗价格、燃气价格等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较大。鉴于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仍然具有较大的上涨压力,加上低收入群体对价格上升的承受能力较低,建议下半年控制各地的公共服务项目提价措施的出台。可调可不调的提价方案应不出台,必须出台的提价方案应尽量推迟,待价格上涨压力减小后再相机出台。特别是在今年的第三季度应尽量减少出台上调服务价格的措施。
4、加强农村价格管理,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当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使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承担了更大的价格上涨负担,对此应高度重视,要加强对农村价格上涨的控制。要防止在农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出现对农民乱涨价、乱收费的现象。由于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用品及服务的需求比重大,要严格控制这部分商品及服务价格的上涨,特别应加强对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价格上涨的控制,继续治理涉农乱收费的现象。要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和引导。在基本稳定农资价格的同时,应建立对农民使用农资特别是化肥、农药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直接补贴机制,以完善合理的农资价格的形成机制。 |